“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主要有五大原因
7日上午9点,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据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发言人介绍,在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四川组织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500余人次,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并组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公开发表了《“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见中国建筑新闻网)。
专家组在报告中指出,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相同区域房屋震害不同的主要有五大原因:
一是地震的原因。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地震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震害范围广。
二是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场地条件的原因。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区域或虽在相同区域但不同场地条件下,由于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地震波峰值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等原因会导致不同区域或虽在同一区域的房屋震害明显不同的结果。
三是房屋本身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的原因。不同的房屋结构类型和建筑形式,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出震害明显不同,比如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形式的砖混结构建筑震害最为严重,垮塌也比较多。
四是不同年代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因。除松潘、石棉、九寨沟县外,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最大设防烈度为7度,而汶川地震实际影响烈度达到了8-11度,地震实际影响烈度普遍超过极重灾区建筑设防烈度的1.5-4度,根据抗震规范对大震进行超越概率计算的结果,当实际影响烈度超过设防烈度的1.5度时,房屋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变形无法承受,倒塌在所难免。
五是使用不同建材及制品的原因。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在这次地震中震害严重,倒塌较多。
专家组在调查结束后,得出的结论是:重灾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很难抵御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坏,重灾区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同时,这次特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在技术上也是有教训可总结的。目前工作重点是通过对房屋震害研究,进一步认识地震对房屋建筑破坏机理的规律,从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优质高效地推进重建工作。至于社会上有人提到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省委、省政府态度很明确,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有关职能机构将依法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