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房屋快速鉴定、快速修复技术抵达成都

  

     昨日,中日“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修复技术讲座”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4位来自日本建筑界的著名专家带来了地震后房屋快速鉴定、快速修复技术,将重点支援汶川地震灾后修复。据了解,这也是设立在西南交大的“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自22日揭牌以来的第一个大动作。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地震工程技术的重点实验室。

    ○专家支招

    4位专家提供成熟技术标准

    此次前来的日本专家以日本前土木学会会长滨田政则(早稻田大学教授)为团长,包括交通、建筑、桥梁方面的9位专家,其中建筑方面的有4位。四川各高校的几十位建筑专家参加了座谈。

    “汶川大地震后,震区大批房屋受损。如何快速地评估它们能不能住,如何快速地对危房进行加固、修复,是我们碰到的一个难题。因为目前我国对震后房屋进行评估和修复,大多都是根据技术人员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而没有一个详细的技术标准。”西南交大土木学院副院长赵世春教授向记者透露,日本在地震后对受损房屋应该如何处理、加固,已经制定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标准,这是我们所欠缺的。

    据悉,6月21日、22日,几位建筑专家分别对绵竹市汉旺镇、剑南春酒厂和都江堰的部分房屋建筑进行了考察。会上,中野良昭教授现场回答了包括如何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现场快速鉴定房屋的安全性,并提供了快速加固、修复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日本专家根据自己的震后建筑修复经验和技术规范,为我们进行技术支援是非常难得的,在今后的重建工作中将作为参考。”赵世春说。

    赵世春院长还向记者透露,“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将于下月完成,对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日本专家的经验,也将对制定这个规程提供技术支持。

    ○专家访谈

    日本商业楼宇要使用上百年

    会后,记者采访了专家团成员之一的前田匡树。

    记者:在日本,建筑物抗震方法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前田匡树: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日本规划城市时,学校、公园开始发挥巨大的应对地震灾害的作用;1945年,法律开始规定抗震设计标准;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到最高,要求商业楼宇能抗8级地震,使用期限要超过100年。

    记者:要保证建筑切实发挥其抗震性能,如何维护管理?

    前田匡树:日本抗震构造协会以《建筑基准法》有关条款为基础,制定了《抗震建筑的维护管理基准》,要求由在该协会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抗震建筑进行“体检”。“体检”大致分为4类,即竣工时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和详细检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期检查:技术人员除每年检查抗震层外,在建筑竣工后第五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抗震材料的性能、抗震层外围有无阻碍建筑水平移动的物体、设备管线有无损伤等。

    ○相关新闻

    年内有望在断裂带建立地震紧急撤离预警系统

    日本14日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发生前10秒发出紧急地震预警。这是因为科学家们成功地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时间差”——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跑在地震波的前头,所以才能提前将消息告诉人们。而在我国,除了首都圈和兰州地区下半年会启动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由成都理工大学提出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将在今年内立项,进入开发阶段。

    在日前召开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科技需求分析会上,成都理工大学核地球物理实验室主任庹先国教授向四川省科技厅提出研发地震预警系统。他告诉记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3~5km/s,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30万km/s。以此次地震为例,震中为汶川—映秀,地震发生瞬间若以电磁波方式报警,绵竹有15~20秒的逃离时间,都江堰有4秒,加上房屋还有平均7秒的倒塌时间,因此很多人可以逃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减少人员伤亡。”

    庹先国提出的地震预警系统设计原理和日本的类似——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原有地震台站或者临时放置的地震监测装置上,通过大功率无线电自动及时发送电磁波信号,接收端安装在建筑物或办公室,接收到地震信息后,及时传送到终端,通过终端判断是否报警,按照距离和初步分析的地震等级报警,报警后开展紧急撤离措施。

    “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其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限的,一般在10秒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装有报警装置的天然气总闸、输油管道、高速公路、铁路会自动关闭,人们终止或保护关键仪器和设备并撤离到安全地带。”庹先国称。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支持该计划,预计今年内就能立项,进行下一步的产品开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