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区2010年房市浅析

    

 ()、房市回顾

2009年下半年,成都市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除8月环比小幅下降以外,其余月份环比均上升,7月、12月环比甚至超过65%

 今年以来,成都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市场成交量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呈波浪式发展,分别出现两个波谷和波峰。波谷分别为1月、7月,波峰值为4月和10月。同比去年,1-9月同比增长率均为负增长,均低于去年同期成交量,但10月份却出现了12%的增长率,今年第一次超过去年同期成交量水平。环比方面,曲线也呈现明显的波浪式。从近期来看,交易量在8月一转连续三个月下降的颓势,出现强势反弹,9月、10月更是突破百万大关,环比分别上升95%17%,达到峰值。

同样,二手房市场也反映出与新建商品房基本一致的趋势,波谷和波峰均出现在相同的月份。但与新建商品房相比,除2月份以外,二手房成交量未出现大起大落的极端,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二)、房市分析

从今年上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成都楼市今年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第一次波谷:去年12月份以来,34天内中央连出5拳调控楼市,尤其是110,空前全面,涵盖增加供给、抑制投机、信息透明、防控热钱、地方政府问责等房地产市场方方面面的11出台,再加上税收政策、地方政策等,让暴热的楼市感到了嗖嗖寒风,新建商品房成交量也从12月的251.39万平方米爆跌到1月的30.11万平方米。

第一次波峰:随着市场对政策的解读和吃透,且卖方市场于09年的火爆市场储够了“过冬粮”撑住房价,而购房者在沉静的短暂等待中对房价下降失去信心终而出手,于是234月成交量环比大幅上升。

第二次波谷:基于市场热度和房价上升压力,417,中央再出新政严控房市。市场随之陷入观望,春季房交会遭遇冷淡,开发商坚持不降价,在市场新增房源量不断下滑的背后,主城区商品房销量也陷入冰冻,成交量从4月到7月持续下降。

第二次波峰:到7月份,“国十条”明显显现出后劲不足,8月,部分积压许久的刚需购房者不再观望,成交量开始回升,9月更是环比上升95%,成交面积今年首次超过百万大关。于是,9.29“新国十条”应市而来,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商品房销量反而呈现井喷趋势。

面对商品房限贷、商贷提息、公积金贷款提息等种种不利因素,在全国楼市成交量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成都楼市成交量为何逆市上升?为何首轮调控后成都房地产市场出现短暂惨淡,二次调控后反而异常火爆?

开发商方面:随着金九银的到来,房地产商都想扭转4.17新政以来楼市惨淡的颓势,并抓住9.29新政后不少购房者害怕出台更严厉调控措施的心理,不再低节奏推盘,不少楼盘跑步前进。可供选择的房源量很快激活了冰冻的市场。9月,成都主城区单月新增商品住宅量达11801套,新增面积98.52万平方米,新增商品房套数和面积分别较8月环比增加73.5%76.6%,创下了今年来成都主城区商品住宅单月新增量之最。而这样的最高量,在10月再次被改写。10月,成都主城区商品房单月新增量高达15136套,新增面积128.6万平方米,新增套数和新增面积,环比9月分别增加了28.3%30.5%

购房者方面:近期的成交量的攀升是购房者的观望态度减弱甚至减无的表现,4月的新政直至如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使购房者见到实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误伤了刚性需求者。购房者尤其是刚性需求者对房价下降的预期下降,纷纷在房地产传统意义上的金九银选择购房。各购房者为赶上二次调控11月实施的末班车,出现需求集中释放的情况。另外,近期不少城市出台限购令,尽管成都目前并未跟进,然而坊间传言却越演愈烈,在市场内引起了一定恐慌,导致部分持观望态度的购房者近期加入到购房行动中,引起成都楼市成交量迅速上升。

(三)、房市展望

目前的市场状况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面对不断攀升的销量,是否意味着到了购房最佳时期?今后的房市究竟去往何方?

首先,二次调控开始后,出台细则的各市成交量纷纷应声而落,无一例外。一言以蔽之——成都楼市的走向,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成都如此飙升的成交量是否会引发市政府的地方性调控政策,如限购令等,若市场无法自控致使调控细则出台,相信成交量也会应声而下。

其次,中央对楼市的调控态度非常坚决,如果不能遏制房价,国家还可能持续出台相关政策继续进行宏观调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价下滑也将成为可能。    

再次,地铁4号线今年内就将动工,2013年建成,3号线也将尽快启动施工,这势必将成为未来成都楼市的强心针和催化剂。

最后,10月成都市土地市场相对活跃,地王再次产生,楼面地价再次刷新,11月也有重要地块将出让。地价的刷新使明年的房价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成交量若继续放量上升,将加大地方性调控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可以预见地,地铁沿线物业将会成为热点,即使市场凄冷仍会独秀一枝。

 

                                                                 作者:张恒明、田璐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