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成新热点 10年间成都楼市版图扩大三倍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陈奕迅的那首《十年》透出几分沧桑却又轻描淡写,十年的情感变化似乎不过如此,但如果将“十年”这个时间刻度放到成都楼市的轴线上,没人能够辨别出它原来的模样。
十年前,你不会想到成都市1987年修建的标志性建筑未来号天桥会在2003年拆掉;十年前,农田一片的外双楠现在是车水马龙;十年前,没有哪个双流、华阳人不想当二环内的“城里人”,而今天大家却挤破了头想在华阳买一套别墅;十年前,118米的蜀都大厦是第一摩天大厦,而今天成都的建筑动辄两、三百米……仅仅十年,一个贯穿“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成都已经今非昔比。
1996年,从江西吉安到成都理工大学来念书的彭智贤第一次踏上成都,1999年也就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年头,他刚好在市区实习,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颠簸近两小时,穿过城东的无数铁轨,傍晚看到城东一排排的烟囱时就快要到学校了。“很难想像当初环境是怎样的恶劣,现在开车回学校是笔直的公路,工厂搬迁了,站在外双楠逸都路上,你别不信,换在十年前你脚下就是一大片油菜花。就像参天古树的年轮,我们的城市也正一圈一圈地向外画出同心圆,二环、三环、绕城……在这期间,光华大道、蜀龙大道等相继出现,北新干道高架桥、快铁、轻轨、地铁等交通新概念逐步浮出水面,成都“宜居之城”、“休闲美食之都”等名片也迅速在全国叫响。与之相随,九龙仓、和记黄埔、华侨城、首创置业、华人置业、雅居乐、中信、凯德置地、新鸿基、新世界等地产巨头纷至沓来,成都城市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年轮一环环增加而大树也一天天长大,二环内的旧城改造处处透露出新成都气息。2002年5月起,成都市7年旧城改造面积1300万平方米,20多万户、50多万人搬出环境质量差的危旧房喜迁新居,人均住房由改造前的8平方米升至30平方米,户均由改造前的28平方米升至80平方米。而在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下,房地产年销售面积更是从1999年的375.5万平方米一举增加到1400多万平方米,增长接近4倍。而十年内成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4000多亿元,在GDP、居民收入成倍增长下,房屋均价也从1999年的每平方米1800元增加到6000多元。
地铁、五环、成乐绵城际高铁、都江堰高铁……我们一圈一圈的城市年轮变得越来越大,据说未来成都和重庆将贯通“同城高铁”,也就是说重庆和成都将构成一个超级城市群,成都居住重庆上班将成为现实。
城市就像是一棵树,它已经慢慢长大。第一个十年才刚刚过去,西部大开发的好戏也才刚刚开始上演。
关键词
高度
城市地标不断刷新
十几年前,曾被称为西部第一高楼的蜀都大厦建成,成为成都人引以为傲的自豪,那时候成都的住宅楼多以6、7层的多层为主,116米高、共30层高的蜀都大厦是新鲜、洋气的代名词。
位于西安北路的芙蓉阁是成都最早的电梯公寓,1989年开发1993年竣工,随后蜀都大厦、万和苑、皇城公寓、雅典国际社区、总府花园、富临大厦、国嘉华庭、凯莱帝景,分别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左右的经典电梯公寓陆续问世,而这些楼盘也随之成为身份的象征。
2002年,成都的商品房市场开始活跃,小高层、高层住宅逐渐涌现。2006年1月,成都市规划局提出,鼓励城区建筑向200米、300米的高度建设,鼓励城市向“高、密、活”方向发展,这个政策让成都超高层建筑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这一年也被称为“成都超高层元年”。
随后的三年时间,成都的超高层建筑项目接踵而至,除了项目数量多之外,高度也在不断刷新。据统计,成都市目前正在修建和规划的超高层项目约40余个,未来几年超高层物业的供应量将超过600万平方米,成都超高层住宅正在不断涌现。
关键词
户型
从只为居住到品质提升
十年前,房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居住。当时,普通住房的面积多在70平方米左右,以多层为主,公摊面积小,户型设计相当紧凑。这个时期的房子仅仅只满足了“住”,舒适、适度、品质是很少考虑的问题。
2000年底,板式高层因其采光通风性能趋好而异军突起,塔式电梯公寓一枝独秀的格局被打破。2002年以后,飘窗、观景阳台、书房、储藏间、入户花园等创新产品陆续出现在电梯住宅中,居住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居住品质的不断提高,让市民对其接受程度也逐年提升。
随着竞争的加剧,户型空间的创新进化成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也是众多品牌地产公司的“杀手锏”:5.6米调高客厅、错层、增加飘窗和阳台、40平方米的创智工房、80平方米的对跃、90平方米跃层套三……开发商想尽办法让户型花样翻新。2006年,成都出现了可变户型的设计,到了2008年,可变空间几乎被运用在所有楼盘里……极富创新精神的成都楼市户型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
景观
从栽花种树到景观打造
2000年之前,成都的楼盘景观还仅仅停留在楼与楼之间种些树,有些草坪而已。随后,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新建楼盘绿化率必须要达到30%,开发商开始逐渐注意绿化率的问题。这几年下来,成都的楼盘景观成本已经翻了好几番。
据相关人士透露,在2000年之前,开发商在景观上的投入很多都是维持在每平方米100元以下的低水准,也无风格可言;而现在,楼盘景观造价大多在每平方米500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都在售楼盘广泛引进大树、古树、名树,园林建造成本超过600元/平方米的知名项目多达30多个,项目的景观成本动辄数千万元之巨。
除了成本投入有很大差别外,风格也呈现出百家争艳的局面,从温带雨林到欧式园林再到蜀派风格,成都楼盘景观完成了从借鉴到形成个性的历程。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经过碰撞和融合,成都的社区景观设计进入了全新阶段。
开发商们认为,园林景观很重要,而且需要花大力气去打造,因为这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本身还包括精神层面。好的景观,会让人们的精神产生愉悦,更能感觉到高品质的居住生活。
关键词
科技
科技改变生活
十年以前,你或许不知道同层排水、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系统、24小时冷热水供应系统……十年前,大多数人还生活在板式楼里,每逢饭点,楼道里总会飘满油烟味、饭菜味;洗澡烧水要等几个小时;总能听到下水管道汩汩的流水声……
从2005年开始,科技开始被逐渐运用到住宅中。作为电梯公寓的最新变化:中央空调系统、24小时冷热水供应系统、智能监控安防系统、智能网络系统、周界防范、视频监控、可视对讲、电子巡更、背景音乐、电子公告……这些智能、环保、高科技的技术被纷纷运用到住宅中,只要手指轻轻一按,便可享受“上上下下”的服务。
进入2009年,中铁房地产集团、国奥集团、天津泰达、凯德置地等开发商纷纷推出以环保、减排为概念的低碳住宅。减少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楼市的新词汇。
能容纳2000多万人的特大都市区、600个农村新型社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2007年,以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为主要思路的“全域成都”规划构架出炉。
以前,出了府南河就是出了成都城;现在,住在三环边也很中心很主流。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发展,成都城市中心区域的外延一直在不断扩大,并不断地向周围地区扩散与渗透。
在“全域成都”的理念指引下,随着地铁、城际铁路、“三轨九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不断推进,成都正向多中心、组团式,中心城区与城市次圈层连接成片的布局发展。
关键词
大盘
2001年,华阳以森宇集团的森宇音乐花园,府河音乐花园为代表,拉开发展帷幕。芙蓉古城在成都西呈现第一个超过800亩的大盘,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式民居符号。2004年,港资公司心怡地产进驻华阳,开发的左岸花都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项目,并打造了“新城南”的概念。
2005年,中海在高新西区打造一个1811亩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社区。同年,温江也随着建信奥林匹克花园的开发开始了发展建设。置信柳城谊苑是炎华置信在光华大道温江段成功开发的300亩欧洲小镇,成为大城西光华板块品质楼盘的代表。
2003年,麓山国际以“起步即与世界同步”的高度在城南终端广场开始了“高尚生活走廊”的造城运动,“国际城南”的人居价值也迅速凸显出来。2007年,2008亩成都雅居乐花园“乐活”启动,将成都人的居住距离延展到离城市中心16公里的地方。
2006年,成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规划《成都市“198”地区控制规划》开始启动,2008年保利198项目正式进驻北部新城,城市北进全面提速。同一年底,蓝光·观岭国际社区用4200亩的超级体量一举奠定了金堂中国西部高端居住板块的新地位。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外来资本的入侵”,从“作坊式生产”到“工业标准化”,从“小本经营”到“国民支柱产业”……对于产品设计的创新和建筑品质的挑战,成都开发商从来没有懈怠和停止。而在“西部大开发”这十年间,房地产开发商无疑主导着城市的扩张。
关键词
城市
十年前,只要出了二环路就算是“城边边”了。那时候,成都的大部分楼盘都分布在一环路以内,二环路周边除了城南和城西部分区段,绝大多数地方都还是成片的空地。特别是在城东和城北两大片区,二环路两侧很难找到楼盘的踪影。
2003年,成都市作为全国14个试点城市之一,对城市的规模、范围、形态、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成都原规划“扇叶状”结构明确为“一区两带六走廊”、向东向南发展的布局。首次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理念,明确提出了均衡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要求,构建起了全域一体的发展格局。
成都制定多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战略后,城市发展形成南北展开的发展格局,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在用地布局方面,成都市将以外环路以内的中心城为核心,放射性的沿道路两侧发展,南部新城、东部新城及北部新城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
这十年间,由于开发商的进驻,类似于双楠、金沙、新棕树、双桥子、光华大道等众多商业生活区的诞生,刺激着城市商业的活力,更主导着城市的扩张。
这十年间,“东调”的腾笼换鸟,让城市东部曾经的活力再次显现,随着这项工程的落幕,东郊惠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随着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入驻城东北,不少的市民越来越感受到昔日“东穷”的说法已然远去。
对比今天的城区地图,不仅二环路附近的地产项目已经连成一片,就连三环路附近楼盘的数量和密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2001年时的二环路。成都楼市的热点,也由当时的几个局部重点开发演变至今天整个城区均衡发展的局面,其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从地图上看,现在成都市的居民区范围,比10年前至少扩大了3倍以上。
在向全域成都奔跑的时代,我们发现,以往我们熟悉的城市坐标图已经不再清晰,城市地图的更新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从成都人引以为豪的人民南路、蜀都大道,再到一环路、三环路、外环路的呈现,一次次将“新成都”扩展。它们的出现,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因人们的生活居住方式的变化延展了城市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
蜕变
十年前,一提到在成都的开发商,人们首先会想到成都置信、蓝光以及炎华置信、金房、武海等一大批本土企业。的确,十年前,成都楼市还是本土企业的天下。十年间,从最早来到成都的万科、华润、中海到近年进入的和记黄埔、九龙仓、华人置业、新鸿基、新世界等港资巨头再到以保利、龙湖、华宇、雅居乐、中水电、合景泰富、恒大等,这些具有绝对实力的开发企业纷纷涌进成都。一时间,成都成了一个外来实力开发商云集的城市,他们的进驻明显使得成都的房地产市场更加多元化、品牌化,同时,也使得成都这座城市开发建设的视野变得更为广阔。
2000年3月,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之时,成都房产界也出现了一件震动业界的事情:成都工商部门核准中海地产成都公司成立,这是中国海外集团在内地成立的第五家全资子公司,也是具有央企背景的国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首度在成都亮相。
紧跟其后,万科、万达这两个在国内响当当的企业宣布全面进驻成都。万科城市花园、河滨印象、中海名城……这些高品质的楼盘彻底刷新了成都人的居住视野。
到了2003年,外来开发商进入成都的步伐开始加快。远大、华润、和记黄埔、新加坡吉宝、新加坡仁恒、滕王阁、香港新鸿基、香港九龙仓、华侨城、首创……短短几年时间,成都云集了国内、国外众多开发企业。“从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品牌的含金量来看,全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与成都媲美。”一位业内人士感慨道。
毋庸质疑,这些外来兵团的到来为成都楼市及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凭借其品牌效应、超大的开发规模和先进的开发理念及专业的开发水平,使成都楼市迎来了思想和产品开发的突变,为成都楼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购房者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保障。
与外来巨头相比,成都开发的本土房企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逊色不少。但成都本土开发商也意识到,要谋取市场话语权,必须有所进步。不管是蓝光地产从商业地产到住宅开发的华丽转身,还是置信开创多产业、多领域 发展模式,或者森宇进一步成熟区域运作……本土企业开始迅速接受先进的开发模式、管理经验、融资能力等。
应该说,随着市场成熟和规范化,信息透明化,外来房企与本土品牌之间的界限之分,已越来越小。这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外来品牌开始以高度尊重本土市场的态度,学习本土品牌房企在营销落地、产品定位等多个方面的本土化优势。而在外来兵团的强大市场压力下,本土企业品牌以一种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谋求变化以适应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本地房企与外地房企的竞争和发展中,成都市民看到了更多、更好、更完善的住宅小区一个个呈现出来,城市的规模和住宅的品质也在迅猛提升。